第一百章 忠臣良将-《煌明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宁远卫城,徐煌四处在城中四处游荡,不时登城远眺。
    或许,下次再来辽东,不知又是何年?城头插的又是哪家旗帜?
    本来徐煌交了差,打算回扬州卫了,可沈廷扬找到了他,屡屡劝说将粮草护送至松山。
    因为整个宁远及山海关,驻扎着五六万兵马,竟没有一人敢去松山的!
    沈廷扬的任务是运粮粮草支援辽东,虽说到了宁远就行了,但朝廷的最终意思是,支援松山。
    沈廷扬是个死脑筋,觉得没把粮草送到洪承畴手里,自己就没有完成朝廷交代的任务。
    正当徐煌感慨时,这家伙又来了。
    “这些关宁军只能给朝廷丢脸,你的宣武营或许能给朝廷挽回些颜面,咱们不能让鞑子看轻了!”
    沈廷扬认真地看着徐煌。
    “这个朝廷……”
    徐煌摇头叹息,把到了嗓子眼的话压了回去。
    眼下大明很快便会分崩离析,无力挽救!这种话,还是不要让沈廷扬听到。
    在沈廷扬的思想里,忠君报效朝廷,等于爱国。
    然而,徐煌知道,这两者之间,是没有等号的。
    徐煌愿意跟满清打上一仗,不是为了朝廷,而是为了华夏文明!为了未来三百年中国不被奴役!
    那个被勋贵、官僚地主阶层吞噬腐朽的大明朝廷,已经不值得徐煌效命了。
    并非明朝,历史上无论哪一朝,到了王朝末期,土地兼并问题都很严重,小民受尽剥削,生存困难,没有拯救的必要,除非推倒重来。
    将那些食民之血的阶层全部推翻,重新建立一个政权!
    不过眼下满清即将入关,徐煌不打算搞内讧,互相消耗。
    南明的失败,归根结底就是内讧,被满清一路摘桃子。
    大明这杆大旗还是要扛的,至于未来谁来扛......
    有官位不仅合法,还可以调动各种资源,好处多多,特别面对未来的局面,很有必要。
    不靠朝廷官位,靠什么?
    割据一方,自立?
    你不打人家,明廷也会派军队来打你,还不是内讧消耗?
    徐煌说道:“朝廷恩典,煌无以为报,只能奋勇杀敌!”
    沈廷扬深深地看了徐煌一眼,抚须沉吟:“这么说来,你是答应帮我了?”
    徐煌笑道:“我愿意留下来,也不仅仅是为了帮你,而是为了报效国家,拯救黎明!”
    他这一番话,让沈廷扬意外地看他一眼,没想到其武人一个,竟有如此胸襟!
    ......
    二月初五,徐煌率部前往松山。
    随行的还有镇海卫的一千余人,与宣武营合计两千人。
    镇海卫三个千户虽不愿,但之前尝到了甜头,又有督师杨绳武言辞命令,只得继续跟着徐煌,接受领导。
    临行前,徐煌狠狠地宰了一把关宁军,讨要一百十匹战马!
    吴三桂等人表示很为难,好在杨绳武和张若麒周旋,说什么也不能寒了忠勇将士之心。
    最终几个总兵,每人出了二十匹战马,凑足百匹,权当是给徐煌的挽金......
    在他们看来,徐煌此去,无异于等于送死!
    徐煌将战马交给百户叶渊文,组成一队骑兵,主要负责侦查敌情,这是叶渊文的老本行了。
    行军作战,情报是重中之重,相当于一支军队的眼睛,不容半点马虎。
    没有哨骑探路,等于去送死!
    松山距离宁远城一百二十里,中间还有塔山和杏山二堡,又有诸多清军营盘。
    徐煌首先得绕过宁远城外的清军营寨。
    不过,据叶渊文探查,原本驻守在宁远城外的清军镶白旗,似乎撤退了?
    一路北上,给徐煌印象最深的,就是辽东墩台众多。
    辽西丘陵山地起伏,建立烟墩优势得天独厚,所建墩台在大明九边各镇也是居于首位,名副其实的三里一墩,五里一台。
    不过到了现在,许多墩台都荒废了,各处堡地大多破烂,官道也是残破不堪,真不知道每年几百万的辽饷到哪去了。
    但凡辽东将门利用一些,鞑子也不会常常从蓟镇,宣镇边墙破口入关,劫掠京畿!
    然辽饷问题,是极为复杂的政治及利益考量在内,便是监军张若麒及兵部诸人,怕是也会从中分润了诸多好处......
    走走停停一天,直到晚上,徐煌率众抵达距离宁远六十余里的塔山。
    塔山附近,不时有明军士卒出现,他们个个神情慌张,打点行装,似乎在跑路。
    第(1/3)页